返回 我怎么就成F1车手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89:第二(6K,还账1/2)[1/2页]

    Q3,所有车手都换上了软胎开始在赛道上做圈速。

    而只有秦淼一个人可以在Q3的两个飞行圈使用两套新的软胎。

    因为秦淼Q1,Q2的几个飞行圈打底,秦淼对于赛道和自己赛车的极限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

    第一段速度一般,与汉密尔顿比起来慢了0.1秒,第二个计时段又慢了0.1秒,第三个计时段没有慢了,反而刷紫,但是只快了0.05秒而已。

    等秦淼跑完之后反而落在了维斯塔潘的后面,暂时排在第三的位置。

    别看秦淼落在了第三,他的速度可一点都不慢,1分16秒987比他Q1和Q2可快了足足0.5秒。

    由此可以证明不是秦淼慢了,而是汉密尔顿和维斯塔潘两人更快了。

    看着自己比Q1的时候快了足足0.5秒的成绩,却依旧只能排在第三的名次。

    秦淼就在自己的头盔里骂骂咧咧:“一帮老六,太他妈能藏了,Q3成绩能比Q2快0.8秒就离谱。”

    而秦淼自己没意识到的是,其实也有其他车手在骂他。

    Q1,Q2的时候秦淼唯唯诺诺,一到Q3他的成绩比Q1Q2的时候快了0.5秒。

    而除了这三位之外,Q3的第一圈跑完之后排在第四的奥康比秦淼慢了足足0.8秒。

    由此可见梅奔和红牛的火星车是真的快得离谱。

    距离Q3停表还剩2分钟的时候,排在前三位的车手从自己的P房驶了出来,是时候进行最后一个飞行圈了。

    距离Q3停表还剩19秒,秦淼全力冲过了终点线,开始了自己的最后一个飞行圈。

    发车大直道打开DRS,直道尽头刹车后调,因为今天这场比赛的风是正对着发车大直道吹的,所以尽管打开了DRS,秦淼的直道尾速也不算太快。

    七十米处重刹车,降到四档,带速入弯。

    一号弯的路肩不能上,因为太高了,上路肩的话车会被弹起来。

    出一号弯之后需要全油门过二号弯,但是油门不能给早了,这个只能是车手自己长时间的练习过后找到一个合适的给油地点和时机。

    出2号弯的时候右边的轮胎是可以进赛道外侧的绿色油漆区的,这一片的抓地力足够,不过需要在油漆跑完之前回到赛道。

    三号弯全油门过,可过三号弯并不是说你油门踩死就可以了的,你得十分轻柔地操作方向盘,因为但凡你方向盘扰动大了一点,那么你在弯中的速度就会被影响,同时轮胎的损耗也会增加不利于后续计时段的圈速。

    出弯之后就是罗斯伯格和汉密尔顿的双退名场面弯道,以及第一计时段的结束线。

    第一计时段刷绿,比秦淼自己Q3的第一圈要快,但是不多,只有0.07秒。

    四号弯刹车位置不变,80米左右刹车带速入弯,同样不能切弯心。

    出弯之后来到五号弯。

    这个地方的难度就比较高了,因为弯道角度比较大,同时这还是一个小下坡,所以刹车重心调整到最后,在弯心位置使用发动机制动。

    松开刹车之后再靠着发动机制动滑行一段时间,因为有侧风,所以出弯之后得等车头摆正了之后再开始加速出弯。

    出弯的时候可以上油漆区。

    六号弯是假弯不用管,但是七号弯得提前靠到右侧,开始刹车。

    这个弯可以将刹车重心向前调整,不过刹车的时候必须得在直线行驶的时候刹车,不要将过多的轮胎抓地力用在转向上,将轮胎抓地力全部用于刹车,这样能够更快地将赛车速度给降下来。

    因为七八两个弯是组合弯,出弯之后就会立马右转,这个时候剧烈的方向变化容易导致转向过度。

    所以过这个弯的时候需要用到发动机制动。

    而且因为八号弯又是一个上坡弯,出弯之后又是一段直道,所以这个弯的出弯速度对于接下来第2计时段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

    想要有好成绩就必须得走到极限。

    出弯的时候尽可能用到赛道右边的宽度,但是在八号弯的APEX点又有着一排恶心人的香肠路肩,所以过这里的时候想要速度快,就得擦着香肠路肩,但是不能压上香肠路肩过。

    好在八号弯的出弯秦淼处理得还算是不错。

    九号弯过弯在秦淼看来很简单,以自己这台车的下压力,再加上轻载油的状态,尽管这个弯的角度够大,但是W12依旧能给秦淼充足的信心让他可以全油门过。

    九号弯因为是个上坡,出弯的路线是看不到的,所以出弯就全看车手的八字硬不硬(划掉)经验。

    这次秦淼的出弯十分完美,出弯之后,左前轮正好就骑在了路肩的红色区域。

    这是这个弯道出弯之后抓地力最强的区域。

    随后就是一段DRS大直道了。

    十号弯的刹车是整条赛道刹车压力最大的地方。

    一方面是今天的风刚好就是顺着10号弯吹的,所以赛车的抓地力会下降,同时因为有DRS以及九号弯的加持,这个弯道的速度很快。

    好在这个弯道的刹车区不需要转弯,所以可以将刹车重心向前调不用担心轮胎锁死。

    85米处刹车,刹车的同时降到三档,入弯的时候吃住弯心。

    出弯之后给油得柔和一点,因为给油多了的话很容易出现后轮打滑的情况。

    而后轮打滑,轮胎的温度势必就会升高,而轮胎温度一高后续的赛道轮胎的温度就会变高,相应地第三计时段后续弯道的抓地力就会下降,速度就会更慢。

    如果这个弯道没有处理好,后续的连锁反应会将这个飞行圈直接毁掉,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所以出弯时油门控制一定得十分小心。

    并且要找到让轮胎过热和足够出弯牵引力的中间平衡点。

    十一号弯刹车的时候尽可能靠近右边将自己的车摆正刹车,然后循迹入弯,尽可能地靠近弯心。

    可以冲上弯心,但是弯心吃多了的话车会被弹起来,丢掉抓地力,甚至破坏整台车的平衡,所以弯心具体吃多吃少得看车手的个人经验。

    出了十一号弯之后就尽可能地靠近赛道左边入弯,因为这个时候多靠左一米就能够获得5公里每小时的入弯增量。

    虽然F1赛车速度动不动就两三百公里每小时,但是这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弯中带来的优势依旧是极其可观的,出弯速度至少快0.07秒。

    十二号弯依旧是靠着左边将自己的线路打开,到了弯心之后降到四挡,然后前行一段距离之后向右给油出弯。

    这个弯道是根据当时的风速情况来判断的,如果顺风的话这里甚至不用踩太多的刹车,单靠着赛车本身的惯性和下压力,以及风带来的下压力,就能够很轻松地过去。

    出弯的时候可以冲出赛道边缘的白线,左边的轮胎可以尽可能地逼近沙石地,但是不能压上去,并且出弯之后得尽快回到砺青路上来,因为接下来就需要右转进入十三号弯了。

    十三号弯稍微有点向右边倾斜,想要在这里获得足够的抓地力和赛车平衡,入弯的时候就得带点速度上内侧的路肩,但是不能压上黄色的香肠路肩。

    出弯之后将赛车降到三档,拉到右侧路肩,因为接下来就是十三和十四这两个组合弯。

    刹车重心向后调,因为这两个弯道一般都是刹车的时候转向,为了防止前轮抱死。

    因为速度不够快,所以可以切过十三号弯的路肩,三挡。

    出十四号弯的时候就非常关键了,这里你要感觉一下自己赛车的轮胎还有多少的抓地力,抓地力足够强的话,你可以尝试着切一点点黄色的路肩,走一个更短的出弯线路,反之亦然。

    出了十四号弯之后逐渐加深油门,等赛车的体位摆正了之后,直接把油门焊死。

    这地方已经有些逆风了,后轮的抓地力是足够发动机瞬间的动力输出的。

    出了十四号弯之后这条加泰罗尼亚赛道的所有难点也就全部跑完了。

    十五号弯就是一个全油门弯道,只要是F1车手就知道这种弯道怎么走。

    ……

    而秦淼过了十五号弯之后,导播也将镜头给到了秦淼这里。

    毕竟秦淼已经在梅奔证明了自己的天赋,尽管伊莫拉的那个冠军被不少粉丝诟病,秦淼获得那个冠军是因为他身后的汉密尔顿并没有对他发起进攻才让他拿到的冠军,但冠军就是冠军,这点FIA已经承认,再怎么争论都没有用。

    而且秦淼也确确实实创造了最快拿到生涯第一个分站赛冠军的记录,并且他在后续比赛的表现也对得起他的天赋和名声。

    所以此时的秦淼在F1围场内的关注度虽然依旧不及汉密尔顿,但是在导播这里也比诺里斯他们高。

    “秦淼要冲线了!”

    “前两个计时段的成绩虽然没有超过汉密尔顿,但我们明显能够看到秦淼与汉密尔顿之间的差距并不算太大只有0.17秒。

    前两个计时段秦淼也都刷了绿,刷新了自己第一个飞行圈的最快单圈速度,现在就看秦淼的第三计时段能不能突破一下,然后拿下自己生涯的第一个杆位了。”飞哥说这番话的时候有些紧张,拳头都不自觉地握在了一起。

    同为中国人,解说们或多或少对于秦淼都有一定的代入感,就更别说此时秦淼的成绩和表现都很好了。

    同样关心秦淼成绩的弗兰奇这会儿也不坐在指挥台上看数据了,戴着耳机就走到了指挥台与赛道联接处的空隙位置,将自己的身体探了出去。

    随着秦淼的赛车引擎轰鸣着越过终点线,秦淼第三计时段的成绩也出来了。

    好消息是秦淼第三计时段依旧刷新了自己第3计时段的最快成绩,坏消息是第三段刷绿,并没能超越汉密尔顿拿下杆位。

    值得一提的是,秦淼这一圈跑完之后过了七秒左右,维斯塔潘也冲过了终点线,完成了自己排位赛阶段的最后一个飞行圈。

    而巧合地是,维斯塔潘在排位赛的成绩还是比秦淼慢,虽然也就只是慢了0.03秒。

    但就是这0.03秒让秦淼又一次来到了排位赛的第二位。

    而随着维斯塔潘的冲线,不少乐子人瞬间就开心了起来。

    【哈哈哈哈哈】

    【牛的牛的】

    【可以,和我预想的一样】

189:第二(6K,还账1/2)[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