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9章 那这一亩土豆的产量便是1670斤[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谷歌中文网]https://m.gugezw.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国助笑着摇了摇手:

    “你也没说我不通农事,只是说我不了解福建那边的农事,这倒也是事实。”

    “其实福建那边的种地方式,倒是很值得我们借鉴。”

    “根据产量和环境适应性合理安排不同条件的土地给不同的农作物,”

    “无疑是最适合山区的农业模式。”

    “现在我们这里人少倒无所谓。”

    “以后人多了,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合理利用山区土地进行农业生产。”

    “山间低地还种番薯,山坡则种番麦,再高则种土豆,山顶惟种药材。”

    郭怀一听得两眼放光,感慨道:“哇!这简直是把山区土地利用到了极致啊!”

    “没错。”

    李国助轻笑一声,

    “不过这是人口压力特别大时的权宜之计。”

    “如此开垦山区土地,肯定要大量砍伐山林,必将造成水土流失。”

    “到时不但会使平原地区更容易遭遇水患,”

    “还会使山区的土地越来越贫瘠,直至无法耕种。”

    “好在永明镇在百年之内肯定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这话一出,附近顿时鸦雀无声。

    有的人可能是没大听懂,还在琢磨话里的意思。

    有的人听懂了,却被自己想象到的可怕景象给吓着了。

    因为滥砍滥伐,过度开垦山林导致山区水土流失,及江河下游水患日益严重的现象,

    并不只是工业化才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清朝中后期,随着棚民对山区的逐渐开垦,就开始日益凸显。

    由此引起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早从明代后期开始,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

    及明朝后期中国水旱蝗灾等自然灾害的频发,

    加上玉米、番薯、土豆等适合山区种植的美洲农作物的传入,

    大量农民就开始涌入山区开发土地。

    这些在山区搭棚居住的贫苦农民,就叫做“棚民”。

    当时棚民通过砍伐山林,从事耕种、采矿、烧炭、炼铁、造纸和种植蘑菇等职业。

    由于明末清初大规模战乱,这就使得更多的平原居民开始涌入山区避乱求生。

    于是,在湘赣、赣鄂皖、闽浙赣、闽粤赣、川鄂陕等各省交界地区,

    棚民的大规模聚集和向山区开发,成为明清时期的重要移民现象。

    而在清朝康雍乾时期人口大爆炸和土地日益集中的背景下,

    激增的人口无处可去,更加大规模涌入山区。

    于是在乾隆六年,清廷正式放开山区开垦禁令后,

    一场开垦山区的浩大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随着棚民群体的不断扩大,山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持续的破坏。

    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崩溃的山区生态甚至成为晚清一系列社会动乱的主要诱因之一。

    比如嘉庆时期的白莲教起义,就是在棚民聚集的湖北枝江、宜都等山区率先爆发,

    并很快就蔓延到了棚民聚集的整个秦巴山区。

    清廷经过九年混战,调动全国兵力,最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尽管白莲教起义平定,但清廷却元气大伤,开始步入乱

第49章 那这一亩土豆的产量便是1670斤[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