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1章 土豆主题千人宴[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谷歌中文网]https://m.gugezw.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李国助的心目中,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晚宴。

    他认为,只要能用土豆成功抓住这千余人的胃,

    就算是为将来的永明城邦解决了粮食供应和人口增长的问题。

    如今这千余人,将来即使不能全部成为永明城邦的权贵阶层,也一定会是各行各业的奠基者。

    所以只要这千余人喜欢上了土豆,就一定能靠他们的力量,在将来的永明城邦中大力推广土豆。

    现代史学界有一个普遍使用的概念,叫做“17世纪普遍危机”。

    它指的是,1600~1700年间,在亚欧大陆上发生的一系列灾难性的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包括经济崩溃、政治动乱、社会瓦解、朝代更替等等。

    “17世纪普遍危机”的主要时间范围是1610~1690年间。

    其中比较重要的事件包括:

    1598~1613年间,俄国的大动乱年代;

    1616~1683年间,中国的明清易代;

    1618~1648年间,德意志地区的三十年战争;

    1635~1659年间,法西战争,是法国对三十年战争的目标的延续;

    1642~1651年间,英国内战;

    1648~1653年间,法国的投石党运动;

    1683年,维也纳之围的失败,标志着欧洲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启了大反攻。

    这些事件在时间上的高度重合,也是史学界提出“17世纪普遍危机”的重要原因。

    导致这场普遍危机的一个公认的重要原因,是发生在最近的一次小冰河期。

    异常寒冷的气候引发的干旱、饥荒、瘟疫等灾难,是众多社会动乱的重要诱因。

    然而这一小冰期是从1550年开始,断断续续持续到了1851年。

    为什么“普遍危机”没有发生在16世纪下半叶,也没有发生在18、19世纪,

    而偏偏就发生在了17世纪呢?

    在李国助看来,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17世纪是这次小冰期的高峰阶段;

    另一方面,是土豆、玉米、番薯等美洲高产作物,在17世纪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

    相比之下,进入18世纪以后,土豆和番薯分别在欧洲和中国得到了大力推广。

    再加上小冰期也在这个世纪逐渐趋于缓和。

    所以尽管还处在小冰期之中,但18世纪以后的世界,却在渐渐地告别饥荒,

    甚至还出现了人口爆发式增长的现象。

    很显然,如果在17世纪,土豆、番薯、玉米等美洲高产作物就能得到大力推广的话,

    或许不能让人口出现18世纪那样的爆发式增长,但至少可以杜绝普遍危机的出现。

    不过在李国助看来,在17世纪的南海边地推广番薯,是真的不如推广土豆的。

    从温度适应性的角度来看,

    土豆是一种喜冷凉的作物,正适合南海边地这种温带季风气候。

    而番薯则是一种喜温作物,更适合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推广。

    从水分适应性的角度来看,

    土豆和番薯都是比较耐旱的。

    南海边地的年降水量为600至900毫米,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东南侧,是适合农耕的地区。

    尽管在

第51章 土豆主题千人宴[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