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1章 试射火炮时的安全措施[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谷歌中文网]https://m.gugezw.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火药制成的信管,

    多用于古代火炮发射的开花弹上,是从简单药捻引信到更复杂引信的过渡形式。

    正因为是火炮发射的开花弹使用的引信,要使弹丸有足够时间飞行到目标区域再爆炸,

    所以延时时间较长,通常可以达到15秒左右。

    炮手点燃引信后,应立即转身跑到掩体之后,

    以免火炮意外炸膛,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一个正常健康的成年人通常可以在6~9秒之内跑完50米的距离。

    而火炮与掩体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十几米左右。

    所以正常情况下,炮手完全可以在延时引信燃尽前跑到掩体之后躲藏。

    正因如此,李国助才提议把这种信管用于试炮,

    使用方法是将锥形木塞的尖端插入火炮的火门。

    望着山坡下等待试射的火炮,翁翊皇面色凝重,

    一点都没有因为自己辛苦铸造的火炮即将接受检验而感到兴奋。

    眼见炮手正在装填那三门铁模铸造的火炮,他突然郑重其事地对李国助说道:

    “小少爷,我建议放弃对那三门铁模铸造的火炮进行试射。”

    “这是为何呀?”

    李国助笑问,他似乎并不感到意外,只是在礼貌性地询问。

    “因为我在检查这三门炮时发现了不少质量问题!”

    翁翊皇神情严肃地道,

    “它们的材质颜色偏白,又硬又脆,缺乏韧性,难以承受膛压。”

    “而且炮身上还有不少砂眼、气孔、裂缝,我都懒得挨个修补。”

    “除非把它们铸造的厚重一些,否则以现在的厚度和重量,十有八九会炸膛!”

    虽然在现存的明代科技文献里找不到“白口铁”和“灰口铁”这样的词汇,

    但明朝人对于白口铁的性能其实已经有所认知。

    何良焘《祝融佐理》中有一篇700余字的“椎击铁铳说”。

    其中有“铸造大铳,铁不如铜者,谓铜炼则纯,铁炼则白,故铸铳则铜觉善于铁”之语,

    意思就是说,铁在铸造过程中容易形成白口铁,质地脆硬,作为铸炮材料不如铸铜。

    接着又说“若能椎击熟铁为之,又铁实善于铜。”

    这话其实反映了欧洲国家的制炮传统。

    14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制炮主要采用熟铁锻造方法,故而锻造、焊接炮身工艺发达。

    宋应星《天工开物》里对此就有反应,其《中篇?锤锻》有云:

    “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惟恃冶铸也。”

    16世纪前期,欧洲开始大量浇铸铜炮。

    质量精良的大型铜炮,价格高昂,坚固耐用,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与此同时,熟铁锻造制炮技术仍广泛应用。

    熟铁锻造的炮身韧性远比生铁为佳,不但厚度减小,更为轻便,而且还比铜材耐磨,

    即使炸膛,也仅炮身开裂,不至于爆碎四散,相对安全。

    但其缺点其实也在体质柔韧,如火药用量随炮身体量增大,则不堪膛压,容易变形。喜欢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请大家收藏:

第131章 试射火炮时的安全措施[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