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三年学徒生涯和二十六个师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章 穗香楼的“辣”趣成长记[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谷歌中文网]https://m.gugezw.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们也毫不逊色,他们钟情于剁椒的鲜辣、小米辣的劲辣,一旦接单,剁椒鱼头的红亮、口味虾的火辣那是必须安排上,让那股子带着湘楚大地独特韵味的辣劲在舌尖上欢快跳跃。

    在这一次次小心翼翼的权衡摸索之间,我对辣度的掌控越发炉火纯青。只要服务员报出一个地名,我脑海中就能迅速勾勒出对应的精准辣度配方。看着顾客满意度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主厨的脸上也渐渐绽放出欣慰的笑容,殊不知为了掌握这门“辣度艺术”,我私下里熬过了多少个日夜,翻烂了多少本资料。

    从最基础的“微辣”,仿若春日里轻柔拂面的微风,只带来若有若无的一丝辣意,温柔地唤醒味蕾;到“中辣”,如同夏日高悬的骄阳,热度与辣感渐次攀升,能让多数嗜辣者微微出汗,尽情享受辣带来的畅快;再到“重辣”,好似烈火烹油,辣椒与香料以最浓烈的组合出击,挑战着食客的耐受极限,带来极致的刺激;还有“麻辣”,花椒与“辣椒携手共舞,舌尖先是被麻意轻轻触碰,仿若触电一般,接着辣感汹涌袭来,让口腔瞬间沉浸在一场奇妙无比的感官派对之中;“酸辣”,凭借酸醋醇厚的酸味巧妙中和辣椒的热辣,开胃又解腻,是不少食客的心头好,一口下去,酸与辣在舌尖碰撞,回味无穷;“甜辣”,甜蜜与火辣交织缠绵,为辣味披上一层温柔迷人的外衣,尤其受广大年轻食客追捧,甜与辣的双重刺激,让人欲罢不能;“胡辣”,带着中原大地传承千年的古朴厚重,丰富多样的香料与辣椒完美融合,辣得酣畅淋漓又不失底蕴,每一口都仿佛诉说着古老的饮食故事。

    每一个辣度名词背后,都是对不同地域饮食文化深入骨髓的洞察,而我也终于在这错综复杂、让人晕头转向的辣度迷宫中找到了出口,成长为能精准满足顾客口味需求的厨房“掌舵人”。

    然而,就在我以为已经能轻松驾驭一切辣度挑战时,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

    一天中午,餐厅里来了一桌客人,点了好几道川菜,其中一道是水煮鱼。下单时,客人特意要求“中辣偏上一点,但不要太辣,要保留鱼的鲜味”。这可让我犯了难,“中辣偏上”这个模糊的要求,让我一时拿捏不准尺度。我站在炉灶前,反复思索,最终决定先按照常规中辣的标准来调配底料,在起锅前,又谨慎地加了一小把干辣椒提味。

    菜上桌后,我满心期待地观察着客人的反应。刚开始,客人们吃得还算满意,可没过一会儿,其中一位女士突然皱起眉头,对旁边的同伴小声说:“这后面怎么越来越辣了,我都快受不了了。”听到这话,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儿。我赶紧走过去,满脸歉意地询问情况,原来这位女士不太能吃辣,随着用餐时间推移,锅底沉淀的辣椒越积越多,辣味也就越来越重。我意识到是自己考虑不周,没有把这个因素算进去。

    为了弥补失误,我赶忙回到厨房,重新为这位女士做了一份水煮鱼,这次我减少了辣椒的用量,并且在出锅前把辣椒挑拣得更加仔细,确保辣味均匀且不会过重。当重新做好的鱼端上桌时,女士尝了一口,脸上露出了面笑容,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这次好多了,小伙子,谢谢你啊!”看到客人满意,我这才松了口气,心中也暗暗告诫自己,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更加细心。

    又有一回,餐厅举办了一场小型的美食交流活动,邀请了几位美食博主前来品尝菜品。其中一位博主以擅长品鉴辣味美食而闻名,他点了一道我们店新研发的“创意辣排骨”。这道菜融合了多种辣椒和独特的香料,辣度层次丰富。我知道这是一次展示厨艺的好机会,同时也是对我辣度掌控能力的巨大考验。

    博主品尝第一口时,眼睛微微睁大,露出一丝惊讶,接着又连续吃了几块,边吃边点头。我在一旁紧张地看着,大气都不敢出。终于,博主放下筷子,对着镜头说道:“这道菜真的让我惊艳到了,它的辣度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刺激,而是有起有伏,从舌尖到喉咙,每一层都能感受到不同的辣味冲击,既能尝到辣椒的原始火辣,又能品出香料精心调和的韵味,真的很棒!”听到这话,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同时也无比欣慰,自己的努力和钻研得到了认可。

    经过这一次次的波折与成长,我越发明白,辣度的掌控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不断地学习、实践,去适应每一位食客独特的口味需求,在这烟火缭绕的穗香楼后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辣”章。喜欢我的三年学徒生涯和二十六个师傅请大家收藏:

第135章 穗香楼的“辣”趣成长记[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