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豪1978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34章 手快有,手慢无[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谷歌中文网]https://m.gugezw.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鸦片战争》同名影视作品的出现让谢靳和章艺谋心中都不太舒服,却也无可奈何。

    林朝阳对此倒不担心,谢靳所举的那些前车之鉴,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只重视创作,完全忽略了宣发,这也是这个年代国产影视行业的通病。

    《鸦片战争》自然不会犯这个毛病,投资1个亿的电影巨片,宣传机器一旦启动,是小打小闹的电视剧远远无法比拟的。

    吃饭时谢靳又提起了李翰祥的骤然离世,《鸦片战争》的拍摄正处于紧要关头,停工一天就是十方块的损失,他没办法去参加李翰祥的葬礼。

    他跟李翰祥相识多年,对方比他还小了几岁,就这么不声不响的走了,让谢靳不胜晞嘘。

    「不过这种死法却是很不错的,等我死那天,最好也是死在片场。」谢靳洒脱的说道。

    林朝阳在横店待了两天,尽管投资巨大,但《鸦片战争》的拍摄条件依然称得上艰苦,每天至少13个小时的户外拍摄,这还没算开拍和收工的准备时间。

    按照两位导演的预估,《鸦片战争》还要半个月才能杀青封镜,接下来还得后期制作。

    眼看着距离香江回归的日子还有6个月出头,时间多少有些紧张,两人卯足了劲儿加快速度。

    从横店回到燕京,离着元旦也没剩几天了。

    在家歇了两天,林朝阳跑到了朗润湖公寓探望陶父陶母。

    陶父七十多了,人道洪流时受到了冲击,身体底子不算好,这几年岁数大了,一些小毛病都找了上来。

    林朝阳又谈到给老两口换个大一点的房子,能住的舒心点。

    这件事他和陶玉书已经提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陶父摆摆手拒绝道:「在学校住了几十年,早习惯了。搬到外面去,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你们年纪大了,上下楼不方便。」

    ‘没什么不方便的,又不是走不动了。」

    陶父坚定的再次拒绝,林朝阳也无可奈何。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午饭后林朝阳陪着陶父到楼下散步。

    朗润湖周围看不到什么人,冬天大家本来就不愿意出门,再加上赶上学校期末,室外的学生也少,显得周围格外寂寥。

    燕大近些年校园建设变化很大,朗润园旁也起了一栋新楼,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说起燕大这些年的建设,陶父有些遗憾。

    燕大教职工家属楼的建设里,朗润园公寓是最早的一批,这些年又陆续有蔚秀园、镜春园、承泽园都成了家属楼的兴建地。

    跟朗润园当年一样,在湖边找个空地就建上房子。

    砍树、修路、毁弃稻田、填塞河道,蔚秀风光毁于一旦,原有的园林格局在这样的大兴土木中荡然无存。

    对于陶父这样生活在燕大几十年的老人来说,那些记忆中的图景就这样被粗暴的删除,心中自然是倍感失落的。

    「玉书也和我说过,她小时候的时候,蔚秀园那边还全是稻田呢,苇荡摇曳,河凝香,稻田夹岸,不像是在燕京,倒像是江南景象。」

    陶父眼中露出缅怀之色,「是啊,以前那会儿景色多好啊!」

    林朝阳又说道:「不过对于发展而言,这终究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些年燕大的教职工多了那么多人,总得有地方住。」

    陶父叹了口气,「是我矫情了。安得广厦千万间,要建这‘广厦」总要付出代价的。」

    说过了这个话题,陶父问起林朝阳新作品的事,他说:「还在准备,要查阅的资料比较多。」

    「写历史是吧?」

    「嗯。」

    「怎么会想着写这类题材呢?历史有着既定的历史脉络,可不好写,很容易费力不讨好啊!」

    林朝阳便把当初和李拓等人说的玩笑话讲了出来,笑着说道:「最早大家也是开玩笑。《人间正道是沧桑》写完之后,我也没想好要写什么。」

    「有一回冷不丁的想起了那天大家聊的话题,大家当时的想法其实是对的。

    近代以来,我们中国人太缺乏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了。

    我们应该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故事,大唐威名远布四海,皇帝称天可汗,是中国历史千古未有之盛世。

    如果能写出来的话,应该可以提振国人的自信心。」

    陶父微微颔首道:「这样的想法肯定是好的!不过将历史以的形式写起来,对于你来说可能是个很大的考验。」

    「难是肯定难,绵延两三百年历史的大朝代,从哪个角度切入就是个大问题。」

    陶父遗憾道:「可惜陈寅恪、王仲荤他们走得早——

    陈寅恪和王仲荤都是国内的史学大家,尤其是对隋唐史的研究精深。

    林朝阳苦笑道:「您也太抬举我了,写不是做学问。」

    「这就好比查字典,能选择的范围当然是越广越好。」陶父冲林朝阳挑了挑眉,露出顽童之色。

    林朝阳莞尔道:「您老说的没毛病。」

    「走,我领你去找个‘活字典」。」

    燕大历史系教授向来人才辈出,陈寅恪、王仲荤这些老一辈唐史专家虽然走了,但后继不乏人才,跟陶父同辈的王永兴就是如今国内顶尖的隋唐史研究学者。

    林朝阳听陶父介绍着王永兴的学术成就,说道:「前段时间我还看了他那部《隋末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两人说说笑笑,走到半路,迎面撞上了刚上完课的洪子成。

    「朝阳,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前两天刚回来。」

    双方打了个招呼,洪子成拉住了林朝阳,「正好,我跟你聊聊研究会的事。」

    陶父见状便道:「那等回头再去找老王,你先跟小洪聊吧。」

    林朝阳带着洪子成回到陶家,听他说起了文学研究会的情况。

    年初美国成立林朝阳文学研究会对燕大的刺激很大,国外接连成立林朝阳文学研究会,作为国内人文学科的老大哥,而且林朝阳还是燕大出身,燕大若没有点表示,说起来未免太过迟钝。

    不过这效率着实让人不敢恭维,折腾了大半年,目前研究会还在筹备之中。

    这倒不是燕大对这件事不上心,而实在是国内对这方面的手续要求比较繁琐,学校、文联、民政各个部门都要跑一遍。

    洪子成诉了半天苦,说:「年后开春吧,研究会差不多就能召开成立大会了。」

    林朝阳点了点头,他对文学研究会的事并不太关心,这玩意虽然挂着他的名,但说到底是学术圈的事。

    见林朝阳没什么反应,洪子成接着说道:「朝阳,你看,咱们国内的林朝阳文学研究会成立了,但对比日本、美国的同行也没什么研究成果。你得帮帮忙啊!」

    「我帮忙?帮什么忙?」林朝阳问。

    「我听说,日本那边有不少你的创作资料,你可不能厚此薄彼啊,也得给我们捐点。」洪子成图穷匕见,原来打的是化缘的主意。

    「日本文学研究会都成立十年了,人家有我点资料不是很正常嘛。」

    「你给捐点,少捐点就行。」洪子成央求着。

    「行,回去我整理整理的。」

    见林朝阳答应了下来,洪子成面露欣喜,「到时候开成立大会的时候,你可得来啊!」

    「好。」

    等洪子成离开之后,林朝阳文和陶父出门去蔚秀园拜会了王永兴。

    这位目前中国隋唐史研究领域的顶尖人物听说林朝阳的新书打算写唐朝,满心欢喜。

    他明白以林朝阳在中国读者群体当中的影响力,这部如果能写出来,必定会让成百上千万的读者对唐朝有更全面、更崭新的认识。

    王永兴师从陈寅恪,在当代历史学家中名声不像季、邓等人那样大,但学术成就不可忽略。

    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他的著作大多完成于这一时期,如《陈门问学丛稿》

    《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唐勾检制研究》《敦煌经济文书导论》等。

    都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

    他跟林朝阳聊了快两个小时,意犹未尽,又给林朝阳开出了一长串的书单和论文。

    「这些你先读,有什么问题,随时来给我交流。」

    「好,多谢王伯伯。」

    从王家离开,林朝阳便跑到了燕大图书馆。

&nb

第634章 手快有,手慢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