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竹叶石膏汤[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谷歌中文网]https://m.gugezw.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温。"
病榻上的少年忽然呛咳,喉间滚动着破碎的喘息。竹叶腕间青锋骤亮,剑气直取太渊、列缺二穴,将淤塞的肺经豁然贯通。麦冬适时凝出甘露,顺着剑锋徐徐注入,少年紧蹙的眉间渐渐舒展。
"此症最忌见呕便投丁香、柿蒂。"竹叶边行针边解说,"虚火挟胃气上逆,当以竹叶石膏汤清补兼施。若用温降,犹以沸水沃冰,反激其势。"话音未落,石膏的银甲已镇住中脘穴躁动的余热。
寅时三刻,粳米熬制的粥糜在陶瓮中泛起珍珠般的光泽。人参将参须浸入粥汤,淡金色的补气网顺着足太阴脾经徐徐铺展。少年青白的指甲逐渐透出粉晕,原本急促的脉象在甘草的调和下渐趋从容。
"战报补遗:"甘草笔锋一顿,在竹简末端添上新墨:"若兼痰黏难咯,可佐川贝母一钱;夜寐惊惕者,加龙骨三钱先煎。然粳米护中之功不可或缺,此方清而不寒,补而不滞,全在寒温相济之妙。"
晨光穿透病坊窗棂时,少年喉间的燥意已化作清浅的呼吸。竹叶收剑回望,见石膏的银甲凝着晨露,麦冬的裙裾沾着药香,人参的须发间尚萦绕着米粥的雾气。檐角铜铃又响,这次是和着康复者平稳的脉动。
她知道,这场延续千年的征战从未停歇。每当气阴两伤的狼烟升起,竹叶石膏汤的旗帜便会在太阴肺经与阳明胃经的交界处猎猎飞扬——以竹叶之清扬引邪出表,借石膏之沉寒肃清余热,凭人参、麦冬培土生金,终使天地之气在羸弱的躯体里,重新流转成生生不息的圆。
————————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组成】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洗,半升
麦门冬去心,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半升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虚赢少气,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证治机理】伤寒、温病、暑病等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热病后期,余热未尽,则身热多汗、舌红、脉数;热扰心神,则虚烦不寐;胃失润降,则气逆欲呕;热伤气阴,则虚赢少气、咽干渴饮、舌苔少、脉虚数。证属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胃气上逆之候。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清补并行。
【方解】石膏为君,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以人参、麦冬为臣,补气益胃,养阴生津。君臣相合,清补并行。半夏降逆和胃,其性虽温燥,但与倍量麦冬相配,则温燥之性减而降逆之用存,润降和胃以止呕逆,且以其辛散之性,使君臣补而不滞;竹叶清热除烦;粳米、甘草养胃和中,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本方与白虎汤相比,正如《医宗金鉴》所言“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耗伤,胃气不和证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辛甘大寒与甘寒甘温合为清补之剂,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灵,甘草生姜兼粳米,虚烦热渴脉虚寻。
第37章 竹叶石膏汤[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