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顺1730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零四章 南洋大开发(三)[1/2页]

    商人们被刘钰所描绘的未来熏的如痴如醉,他们并没有任何的怀疑。这种不怀疑源于将近二十年的正确正确再正确、胜利胜利再胜利的威信积累。

    刘钰说这个是有利可图的,并且一二三四五都讲的清清楚楚,也就解开了这些人内心的诸多犹豫。

    他们对投资这件事本身,绝无犹豫,这些年来早已经习惯。

    但投资选择能否盈利,就必须要犹豫,这也正常。

    有些话,刘钰只需要点到即止。这并不代表这些商人就听不明白话里有话。

    后世的人,可能很难理解这个时代这些大豪商们的心情——看着自己库房里的白银,发愁。

    愁的原因,是他们还是清楚朝廷是怎么回事、也大致清楚朝廷对商人的态度。

    他们也担心自己海量的白银,最终沦落为他人作嫁衣裳。

    可要说这种愁,又是扭曲的。

    既然担心,那把钱捐了或者送了呗,没有钱不就不愁了?然而他们又不肯。

    觉得这是用自杀,来保护不被别人杀死。

    刘钰的南洋开发计划,算是给他们的白银找到了一个出口。

    转化为各种产业,而不是纯粹的白银,这样看起来能安全一点。

    产业嘛,不能立刻兑现成白银。

    只当是为儿孙准备的遗产就是了,自己辛苦忙一辈子,也知道死后只需三尺宽,还不是为家族儿孙准备的?

    刘钰说在天朝做事不可“逆天而行”,他们也明白,意思无非是“要知道朝廷希望你们把钱用在什么地方”。

    明明朝廷不想你们疯狂在国内买地制造兼并,却非要疯狂买地,那就是不开眼了。

    少不得朝廷就得杀鸡儆猴。

    他们和西洋人接触的多,自然羡慕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模式,英国朝廷根本没有一丁点监管权,连总督、军队、法律都是自己制定,自己选拔。

    荷兰东印度公司他们更羡慕,连账目都不用公开,十七人董事会自己在小屋里就把一切都安排了,荷兰政府也不准查账,连面积比荷兰本土还大的南洋总督人选都得看董事会脸色。

    但大顺可不行,他们自是觉得,朝廷可没这么“讲道理”。

    而且他们觉得,刘钰可不是刚在澳门表演了一下什么叫“莫须有”吗?朝廷真要找事,不存在没有道理,总能找出理由的。

    现如今既是朝廷有意让他们把钱不要往国内土地上投,而是鼓励往南洋投,这话都说的这么明白了,却还不知深浅非要捂着钱趁着灾难囤地,那纯粹就是嫌自己家钱多了。

    好在这些年众人倒是达成了个共识,跟着兴国公,肯定有肉吃。人家赚还是赔,都是提前讲清楚。

    现在既说这南洋投资的长期回报率,当在百分之十几,又讲清楚了几种大种植园产物的销售前景,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在他们已经不犹豫后,刘钰最后一番“拔高”的话,又赋予了他们一种特殊的“神圣”性,叫他们更加放心。

    “自汉武以来,历朝历代,除蒙元之外,未有对商贾工商如此宽纵的。蒙元那是没本事,治国理政需得技术,他们不会,只得粗放。本朝可非是不能也,是不为也。”

    “为何?”

    “武皇开边意未已。”

    “天朝允执厥中,无非东南西北。”

    “武皇有开边之意,却又忧户口减半穷兵黩武之议。是以,当从西洋人那择其善者而学之。”

    “西北西南,你们肯定是不肯出钱的。那就只能调动朝廷的财政力量。”

    “鲸海南洋,却有利可图。朝廷财政就不必出钱,允你们取利。”

    “此正国家之大略。你们日后亦有拓土攘夷之从功。”

    “总之就是,不赚钱却不得不花钱的地方,比如治水、赈灾、开边、西域等,朝廷出钱。”

    “赚钱还能顺便开拓的地方,你们出钱。”

    “赚钱,但是会危及社稷安稳的……你们最好别往那投钱。你们要真是不服气,想试试说我就投了,能怎么样,那也可以试试。对吧?”

    “为啥非要成立公司,为啥非要让你们几个占住风口?一句话以蔽之,好管。”

    “几十万士绅,朝廷肯定没法查他们侵田夺地、明察秋毫。”

    “百十个、最多几百个豪商,孩儿军还是盯的过来的。你们说,是吧?”

    “其实这也算是在培养一批财阀……”

    一众商人毫不在意刘钰说的最后几句话,这是基本事实,他们不用感叹。而是对刘钰给他们加上了一个“拓土攘夷之从功”的名声,这就非常值得感叹了。

    这便叫名利双收。

第六零四章 南洋大开发(三)[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