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顺1730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三二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二)[2/2页]

    居住区。

    这里和刘钰琢磨着靠不断失火再重建而催动枫林湾木材业发展的金山不同,这里的城邑一开始就是严格规划的。

    金山可以烧了再建、建了再烧,还能促进金银流通、促进枫林湾产业发展。

    这里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军事据点和贸易中心而存在的,又不是金矿区,真要是烧了,建起来比较麻烦。

    是以,城邑不大,但却极为工整。

    历史上,这个城邑所在的地方,曾发生过非常严重的排斥华人的暴力事件。因为一场天花,据说是从华人区先爆发的,于是这里的白人以这个为借口,对华人进行了打、砸、抢、烧。

    但现在,这种事已经不可能发生了。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至少不会在这里爆发,前线显然会在至少几百公里甚至千里之外。

    第一批开拓者,现在基本和北美东海岸的那批先来者一样,成为了这里的上层阶级。但区别是东海岸是以大种植园、土地投机商为主;而这里,则从一开始就掐死了土地投机,扶植的上层阶级全都是搞工商业的。

    第一批开拓者也确实过了两年多艰苦的日子。

    当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口袋里没有任何存粮、种子被严格看管不准动。

    靠着捕鱼、打猎、秋季划着独木船采摘菰米、冬季敲冰找鱼、和印第安人交易肉干、配给制度、衣不蔽体以至于冬天的鞋都是用芦苇毛编的……

    就这么硬生生地扛过了两年,毕竟当初老婆孩子都放在了枫林湾当人质,这里完全都是青壮劳力。再者,来的时候如此艰苦,这里跑也没地方跑,回也回不去,而且老婆孩子还在那当人质扣着,即便艰苦,也只能熬下来。

    直到粮食可以自给自足、围墙城邑等雏形建了起来,耕地开垦数量和存粮已经可以接纳新的移民,这里才出现了生机。

    只不过,在这里,历史的进程是被加速的。

    历史的聚村成邑、乃有工商。

    在这里,被加速为新一批移民可以保证粮食开始,就开始进行工商业改革。

    通过朝廷扶植等方式,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四十多个各种各样的工商业合作社,迅速抢占了酿酒、箍桶、木材加工、造船运输等关键行业。

    虽然一开始规模不大,但从一开始就是奔着打碎传统手工业模式、直接上分工制手工工场的路子去的。

    从上游的木材加工、到下游的造船箍桶、再到酿酒种土豆,在官方的干预和扶植下,直接取消了手工业一步步发展的过程。

    而是采取新学派的技术人才,融入当地合作社,二十户起步雇佣新来迁民的方式。

    简单来说,一步到位,直接让技术人员成为资本家。但又通过合作社模式,使得当地人和技术人员利益纠葛在一起,共同管理按股分红、所有权属于小圈子集体的模式。

    作为第一批“开拓者”的回报,第一批开拓者的合作社,是批了大量荒地作为集体资产的。

    这也使得第三批开始的新移民,都必须要经历一个在地里挖土豆、或者去山上砍树、或者去锯木板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才能赚到钱,购买土地,由无产的工资劳动者,跃迁为百十亩地的小资产者自耕农。

    靠着这种方式,完成了有如东海岸依靠黑奴一样的快速发展。

    只不过,这里和大石山以西的金矿区,还有些不同。

    因为这里的军事和地缘意义,朝廷对这边进行了补贴,包括迁民补贴。补贴在了船票、穿过山口的再迁徙等上面。

    也正是靠着这种补贴、以及这种强制维系资本的社会关系的政策,使得这里在短短五六年内,迅速成长为北美大河上游地区的第一城市。

    维伦德里对此当然是感慨的,因为短短五六年时间,这里的人口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法国在北美的通知中心,经营了一百多年的蒙特利尔。

    也正因为他知道法国在东海岸的情况,所以他没有任何想要挑起战争之类的想法。即便说,大顺这边在毛皮贸易问题上,有“截胡”的现象,他也不想争论此事。

    不管怎么讲,他心里看到这里的发展和人口,是无比矛盾的。

    于个人利益来讲,其实,只讲个人利益的话,他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不欢迎荷兰人去南洋的心态是一样的。

    他也希望法国人越少越好。人越少,就越没有人和他竞争毛皮生意,他的利润就越高。人越多,越麻烦,尤其是本国人。

    不管是走私、私自收毛皮、新建公司打擦边球贸易等等,都会防不胜防。这一点,荷兰人在南洋的时候,颇有心得,以至于有段时间私商几乎控制了日本的铜贸易。

    但如果加上民族、国家之类的意识……肯定是本国移民越多越好。

    只是,显然,你不可能指望一个以股东利益为第一位的、早就被刘钰培养好的北美毛皮人参豪强们,会有这么高尚的情怀。

第二三二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