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2/2页]
中央大厅顶层屋盖可谓“最吸睛”,其被设计为空间自由曲面三角,三边外观尺寸为160米160米180米,屋盖双曲状主桁架最大跨度为528米,两端悬挑10米,造型上极具视觉冲击力,却对运输、安装、焊接构成巨大挑战。
为此,施工团队在中央区小屋面上各布置2台平臂式塔吊,从屋盖三角区域向中间依次吊装施工,最后合拢成整体。
其中,研究员提供的3d模拟工况分析技术帮了大忙,包括桁架变形和受力分析等,钢屋盖吊装全流程由计算机模拟,从而最大限度确保了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
还有的难点比如约2万余根不同构件如何各就各位?
在这个巨大工程中,构件众多且规格不一,单单三角钢屋盖上的构件就有多达21745根,那么,拼装时如何确保其各就各位、准确安装呢?
研究院的一名技术员为此创造性地给2万余根钢构件全部贴上二维码身份证,现场施工人员通过手机a终端读取便签信息,构件的生产厂家、合同编号、区块号、重量尺寸等重要信息尽在掌握,从而有效实现了按图堆放的设想,极大提高了现场拼装的精确度和工效。
展厅整体造型酷炫,功能复杂,建筑、结构,以及机电方面的技术协调,其复杂系数直线上升,常规二维cad的图纸协调已无法准确反映彼此关系。
在项目施工中,bi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贯穿始终在图纸深化阶段,bi技术被应用于幕墙钢结构、三角形桁架钢屋盖、登机桥钢结构、楼层钢结构等,图纸问题一旦被发现即被标注于bi模型;在深化设计阶段,针对工程土建、钢结构及幕墙、机电安装等细部节点、复杂部位,团队利用三维可视化模型深化分析,进行实操性难易分析,提出最优施工方案;在幕墙施工阶段,团队借助bi进行幕墙单元、幕墙节点、附属设备的方案优化,进行“深化设计、钢结构制造、钢结构安装”一体化控制。可以说,该工程从设计到施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充分应用了bi,最终使成品建筑与建筑师的图纸、模型基本一致。展厅整体钢结构工程由陈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由华建八局施工,并联合星空研究院进行技术支持,这么大的工程,对于参与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赚钱就在其次了,关键是经验。还有就是建筑行业的发展,钢筋混凝土工程项目已经在逐步改善发展,钢结构的工程在建筑进度、美观、环保等等方面都要优于钢筋混凝土工程。新八一首发
第八十三章[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