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这还怎么帮点名?[1/2页]

    周清源和黄培都理解错了。

    王浩自认为确实是优秀,可也到不了超越数学老教授的程度,尤其是知识的积累方面,他肯定是赶不上老教授的。

    他只是站在了两人的肩膀上。

    《教学的馈赠》帮助持续不断的获得其他人,对于讲解的理解、感悟以及正确思考。

    当他们只是就一个问题思考,还不确定正确与否的时候,相应的‘正确’内容,就已经反馈到了王浩的脑海里。

    所以,他只是集合了‘三人’的智慧,准确的说,是四人,包括周清源、黄培、孙建,以及他自己。

    周清源、黄培都是数学教授。

    孙建也是数学博士。

    他们对于特定问题的理解、想法,肯定不是普通学生可比,但也很难带来太多的灵感值。

    等到了餐厅里,王浩坐下来研究系统,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本来以为能增加很多灵感值。

    事实并非如此。

    【任务一】

    【灵感值+2,灵感值:31。】

    【任务二】

    【灵感值+12,灵感值:19。】

    b级难度的偏微分方程共性求解研究,灵感值只增加了两点。

    d级难度的一维非齐次方程研究,灵感值也只增加了12点。

    这个数值不算多。

    对比一下,第一堂课就让c级难度的傅里叶变换算法研究,提升了一百多点的灵感值,而d级难度一维非齐次方程研究,就只提升了十几点,两者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这或许是因为,新获得的都是知识,是理解,而不是灵感。”

    “研发,是需要灵感的。”

    “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肯定比不上博士、教授,但他们的想法,或者说灵感,不一定比博士、教授差。”

    “另外,学生数量比较多……”

    后面一条也很关键。

    《教学的馈赠》能集合所有人的正确理解、正确想法和思考,自然覆盖的人数越多越好,博士、教授脑子里,优势的地方是知识,而不是创意、灵感。

    在知识的掌握方面,他所拥有的就足可以支持做前沿探索,掌握一些其他的知识、其他的理解,并不一定会对研发有帮助。

    ……

    当晚。

    王浩再认真看了一遍教案,确定一切都准备充分。

    他正准备下楼去逛一圈,就发现收到了几封邮件,邮件都是来自《计算机数学与信息工程》杂志。

    有三封是通知审稿通过,相关论文会刊印在下下周出版的杂志上。

    还有几封是提醒版权、法律纠纷等问题,其中有一封则是要求填写资料,以便杂志社可以把稿费汇入账户。

    王浩顿时变精神了。

    他仔细阅读了每一封邮件,随后填上了账户信息。

    提交、发送!

    三百欧,到手!

    王浩稍稍有些小兴奋,第一次投稿就能通过,而且是三篇全部通过,是他都没有想到的。

    虽然对自己的研究有信心,但最初的想法是,论文会被打回修改,再提交申请也不一定都能通过。

    现在三篇都通过了,还确定刊印在下个月的杂志上。

    王浩抑制不住内心的期待,仔细研究起《计算机数学与信息工程》,他找到一大堆的相关资料,研究着论文会占据多少页、会占据一期杂志的页数比例。

    等等。

    手机响了。

    王浩抬头扫了一眼,发现是个未知号码,他有些不情愿的拿过来,接通了电话就听到对面说,“是王浩、王老师吗?我是孙建,我们下午在顶楼图书馆见过。”

    “孙建啊!有事吗?”他稍稍有些惊讶,还真是个意外的来电。

    “我没事,是你有事。”

第十一章 这还怎么帮点名?[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