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抗战之东方战神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 简易生产的斯登[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谷歌中文网]https://m.gugezw.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现在需要的就是解决部队中近距离自动化火力问题。在半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都遥遥无期的情况下,李清河还是把目光投向了。

    经过几次筛选,最终李清河选定了斯登作为部队的第一款制式,同时选定了苏联1943年制造的s43为未来接替这款枪的升级型。

    说起斯登,就必须要说起它的诞生国,大洋彼岸的“英联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没有装备的英军,面对拥有大量自动化轻武器的德军部队,在单兵火力上明显占下风。

    1940年,英军通过《租借法案》获得汤普逊。汤普逊精度高、性能优良,但其造价昂贵,有限的数量难以满足英国的需要,而且弹药不通用问题,给后勤补给带来了很大压力。

    同年,敦克尔克大撤退,大量武器被遗弃在海滩上,同时为了应对战争,海陆空三军扩编,以及国民警卫军成立,致使英国本土大批量缺乏各种武器。因此需要一种造价低廉、结构简单、性能良好的,以便在战时能高速生产。

    1941年初,英国在缴获的德国40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新式。英国两个枪械设计师谢波德和杜赛宾在恩菲尔德兵工厂着手研发,研发成功后命名时取设计者shee

    d和tu

    i

    姓氏的首字母和工厂名称e

    field(恩菲尔德)前两个字母组成,即ste

    ,中文音译为“斯登”。

    斯登制造起来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在满足最基本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一支枪费用仅仅9美元。

    整只由47个零件组成,结构非常简单,绝大多数组件是冲压而成,只有枪机和枪管需要机床作业。

    斯登外观粗糙,而且它英文名称ste

    s和英文的“恶臭ste

    ch”发音相似,因此它还有一个别号:“臭气枪”。

    斯登有两个致命弱点。首先它的弹匣和供弹装置照抄德国38,经常会卡壳;其次,由于其过于简化的设计,使得它的保险装置非常不可靠,稍微一碰就会走火。原历史上,不少盟军士兵还没到达前线就被自己的击伤甚至毙命。

    但现在的情况下,根据地里能够制造的最简单的而且最好用的就是这支枪械了,不管是国内制造的18还是晋造汤普逊,性能虽然都略优于斯登,但都有着加工过于复杂,需要大型工业机床生产的问题。

    在根据地正式建立自己完整的军工之前,李清河根本不会考虑系列和汤普逊这两款。而且就算是军工建立了,之后选的s43的性能依旧不比这两个逊色,甚至要好一点,而且加工工艺也比这两款简单,要那两个有啥用。

    并且,虽然斯登的可靠性确实并不怎么好,但非常适合我军这样缺乏大型工业器械,勉强够皮实耐用,性能相对不错,加工制造非常简陋。在我军后方,工业人员相对充足,自己搓一个冲压机和手工机床或者简易电动机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而且,最大的好处是……便宜!是的,这枪在系统上非常便宜,全套生产线加资料一共600点。单独的生产线200点,设计资料400点。最关键的是,李清河发现生产斯登的生产线居然就是1个冲压机和一

第五十五章 简易生产的斯登[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