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出兵[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谷歌中文网]https://m.gugezw.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商毅现是山东都司同知,登州守备参将,穆陵关只不过是暂时安居。而且他也打算长江流域一带重斩建立根据地。因此沒有必要穆陵关投入多的资金建设。
但商毅知道,明朝实际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结果估计是改变不了,而清军再进驻北京之后,很快就会打到山东来。虽然商毅准备南方开僻的根据地,但也不打算轻易放弃山东之地,因为这里从水陆两路来说,对北京的危胁都很大。因此不到万不得以,是不要放弃的。那怕只保留一个登州也行。至少山东半岛上可以有一个立足点。
而这种情况下,穆陵关的地位就显现了出来,它位于山东部,连接山东南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能够和登州互相呼应,并且以穆陵关为据点,沂蒙山区内进行游击和守城战相给合的作战方式,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因此加强穆陵关的防守,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商毅经过了仔细的考虑之后,终于决定,将穆陵关修建成一座纯军事要塞,以后就成为商家军山东部的一个据点。关城的规模到是不用再扩大,但城墙必须重建,到不用太高,有三丈多就可以了,但将釆用欧州的棱形城墙结构,并辅以炮台、岗楼等城防结构相配合。
同时商毅还决定,关城里挖四条地道通向城外,一方面是防止清军围城之后,与外界的联系,取得补充和支援,另一方面也是万一真的守不住了,城里的士兵也有一个可以安全撤退的通道。
其他人当然没有商毅想得那么远,而且他们也不可能想得到,明朝以经没多久可活了。但对加固穆陵关的城墙都不反对。毕竟这一次对付淸军的入关奔袭,全靠有穆陵关可守了。因此也都认为,万一下一次清军再打过来,穆陵关还是派得上用场的。
但对商毅设计出的棱型结构城墙,众人又一次被商毅的奇思妙想弄糊涂了。因为国的城墙,除非是受地形的限制,否则一定都是四四方方的,不明白商毅为什么要把城墙设计成这么怪模怪样。
管商毅向众人详细解释,城墙修成棱型结构的优点,但还是有些难以接受,因为唐镇提出,如果要达到商毅所说的这旦功能,每面城墙上修马面就行了,没有必要修成这样尖尖角角,奇形怪状的。
商毅当然知道,所谓马面,就是一般大城的城墙都会有几个如齿轮状突出的部份,相隔约一射之地,从而对攻城者形成个三方向的打击。实际也是达到棱型结构城墙的效果。
但和棱型结构城墙相比,马面如果修得过小,就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修得过大,则会增加修筑城墙的成本,和守城的兵力。重要的是由于马面也是正方形,同样会给攻城的一方留出一个攻城面。管这个攻城面不大,但城上能驻守的兵力也同样不多,相对也比较容易被攻破。虽然攻下马面之后的立足点并不大,守城军队也容易的反扑夺回,但毕竟是给攻城部队留出可趁的漏洞。要知道战斗,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都是足以致命的。
而棱型结构城墙却沒有明显的漏洞,那怕是敌军只进攻尖角处,另一侧的同伴也一样能够支援得上来。因此重建城墙时,商毅仍然选择棱型结构的城墙。
其实商毅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让唐镇等人心服,但基于他们对商毅一惯的相信,还是同意了商毅的意见。而现有的城墙也不拆除, 就现有城墙的外围, 开始重修筑, 这样穆陵关就成了双城墙结构,防守自然也加牢固了。
然而就商毅和工匠们准备勘测地形,确定城墙范围的时候,催他出兵的公又送到了穆陵关。而且这一次不仅是来了公,还有崇祯的圣旨。当然圣旨里,崇祯到沒有责怪商毅,而是将他过去的功劳又赞扬了一番,又说现国事危急,以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请商毅快出兵。
原来五月二十曰,张献忠攻下了武昌府,住武昌的楚王朱华奎被张献忠放入笼,沉江而死,楚王府的宗室人员也全部被斩杀,据说当时从鹦鹉州到道士洑之间,浮尸蔽江、一片凄惨景象。而楚王府库藏的上百万两金银,二十万石粮食,也全归张献忠所有。
而此之前,李自成是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从南阳进军湖广。将驻守湖北的左良玉打得大败,引军退守到江,根本就不敢向湖北靠近一
第十三章 出兵[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