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夜墓之谜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01章 白狍[1/2页]

    东北三省与朝鲜、俄罗斯接壤处多山,小兴安岭、长白山绵延期间,好似两条巨龙一样守卫着中华国疆。以往因为交通不便,冬天气温偏低,这些山区人烟普遍较稀少,只有像满族、朝鲜族等土著世代靠打猎、采伐为生。虽然人迹罕至,但这里并不是不毛之地,森林、矿产资源富饶,保存完好。所以这里的“生态平衡”不会持久,很多人开始蠢蠢欲动,都盯上了这块宝地。这就为近代史上一场规模巨大的移民——闯关东帷幕拉开埋下了伏笔。

    来自华北甚至华东和西北地区的饥民、野心家、投机商贾大潮一浪接一浪涌向东北三省,仿佛大河入海一般,一时人烟稀疏的东北平原工农业迅猛发展,高楼房舍拔地四起,即使交通不便利的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地区,人口密度也以着一个惊人的速度增大。

    加上东北三省特殊的地理位置,日本、苏联纷纷以之为跳板入侵中原,留驻日军、苏军借地利之便,疯狂开采煤铁矿,由矿产、原木运输发展起来的交通网,更为战后和平时期移民潮的涌进带来了便利。

    我的父母便是改革开放不久后,抓着这股移民潮的尾巴来到东北谋生的。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闯关东,但那时像父母一样来至东北的人也不少。父母的祖籍在山东,那时的山东有很多老乡和父母一样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冀,卯足了年轻的劲儿,凭一腔热血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垦荒。

    但是,须知本书不是来歌颂闯关东场景之宏伟,故事也不是发生在闯关东时期,仅仅是以此为引,作为本书赘余的开端,为下面一连串惊心动魄的经历做铺垫。

    话说父母初来乍到,水土不服,特别是母亲,出门就见山,看到林海就头晕,像是愚公出门见太行,绕路绕烦了,时间一久生出一股移山的邪念。父亲倒还好,只是冬天的天气也忒寒冷,伐木挖煤时,即使戴着厚厚的绿棉军帽,穿着母亲做的夹心大棉袄也冻得牙齿直打架,清水鼻涕忍不住往外流……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他们凭着生活的压力与年轻的韧劲儿逐渐适应,几年的颠沛流离,四处周转,在小兴安岭抗过原木在黑龙江翻腾过黑土地,甚至采卖过山菇野菜,最后在吉林省白山市定居下来,以挖煤为生,渐渐适应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到了东北后的第四年便有了我。

    我出生在寒冬腊月,那天晚上,父母在炕上盘腿而坐,看着包在毛毯里嚎哭的我喜笑颜开。环视四周,小土屋内摆设简陋,一张炕占了近二分之一的平面空间,室内灯火昏黄,院内积雪及膝,门口被父亲扫净了雪,露出一片黑土地。由于附近人烟稀少,除了我的哭声之外,四周一片寂静,连一声狗吠都没有。

    父母因得子而开心,却也因不停哭闹的我而忙得焦头烂额,正想再哄哄我时,我的哭声却在此时戛然而止。这时父母见我安静异常,反而又急了,忙仔细看我:我的头偏向窗户的方向,呆目而视,如不是窗户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花,以及漆黑的窗外,他们还真以为我在欣赏窗外的风景。

    此时四周一片死寂,父母也好奇地和我一样盯着窗户看。在那种氛围下,迷信的母亲表情开始时像我一样的呆滞,瞪着黑咕隆咚的窗户看,接着就变成了一种不安的恐惧,转头对父亲轻声说:“他爹,听说有的刚出生不久后的娃儿是童子,有阴阳眼,咱娃儿别是看见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

    父亲不信邪,虽说在东北的这几年也遇到过些个莫名其妙的事情,但总往常理寻思,也就没当回事儿。此时听母亲这么说当然也是不以为意,正欲安慰母亲时,突然听到院子里哐啷一声,好像是什么东西撞到了破罐子的声音

    母亲听到这个声音后心里更是发毛,抱起我朝父亲紧靠了一下,但即使我被抱在院子里来个地毯式搜索,即使什么都没有也要把院子里的雪都踩一遍!

    虽然是一时冲动的想法,但父亲并不是盲目地在院子里乱跑,他首先选择继续跟踪刚才发现的一连串蹄子印,打算跟他个水落石出,好让自己不再心存幻想。

    父亲跟着那脚印来到了院子的东南角,脚印在这里消失了,乍一看前方白茫茫空无一物,然而考虑到刚才有东西抽搐的小插曲,父亲于是弓下腰,在这漆黑的夜色中仔细观察了起来。就在前方的篱笆墙跟,父亲发现了一块区域的雪的纹理与周围明显不同,显得较为凌乱,那轮廓,像是一只鹿卧倒在雪地里。父亲用枪杆子捅了捅那个地方,感觉富有弹性,枪杆子并没有像捅到雪一样陷进去。接着父亲蹲下来用手一摸,那东西的皮毛还是暖的!于是父亲将它翻了起来,识得这是一只狍子,全身纯白的狍子!

    面对这突然的转机和转瞬实现的幻想,父亲心里大喜,双手被冻僵了也没空去体会了。笑呵呵地抓起狍子的后腿,将它拖进了屋里。

第001章 白狍[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